民族大家庭
夏去秋来,高原大地,气候渐渐转凉,草木也渐渐变黄。
但在美丽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有一朵花始终绽放,它就是开得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全校2000多名师生的精心呵护下,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班级里、操场上,更盛开在各族儿女的心中。
互帮互助亲如一家
民族团结的进程就像江河最终汇入历史的洪流,在长久的和睦相处、团结奋斗中,凝结出的感情才更坚实、最真挚。
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是灾后重建的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全部都是来自农牧地区的孩子,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而且大多数学生的家长连普通话也不会说,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几乎全都落在了老师的身上。
从住宿到吃饭,再到学习,班主任老师每一件事情都要管,事无巨细,哪怕是学生的衣服破了,她们也会尽自己所能去缝补,有些孩子生病了,因路途遥远,家长没办法及时送药过来,班主任老师都会把自己的药拿出来给学生吃,而当自己生病时,却独自忍着。
关心总是相互的。有一次,赵恒梅老师身患感冒去上课,苍白的脸色没有逃过学生的眼睛,下课后,两个学生追在她身后将药递给她之后还叮嘱她要注意身体。
这样的故事在学校里数不胜数。
在这所学校里,年轻的教职工较多,作为青年人的领头人,洛丁尼玛校长时时处处事事爱护和关心着他们。
回族教师马东海已经来玉树五年了,因母亲生病,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校长知道此事后,组织召开专题会,9月20日那天,校级中层领导为马东海捐款3000多元。
今年年初,学校教师白涛和兰丽华在驾车返回西宁途中出了车祸,老师被连夜送回到玉树州上,校长第一时间赶到州人民医院,自己垫付医药费2000多元……
丰富活动凝聚力量
在学校里,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是校园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元素。
洛丁尼玛校长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因此,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他说,民族团结教育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才能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因此,学校在结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同时,坚持每年都开展民族团结六项常规活动。
“做民族团结操、唱民族团结歌、跳民族团结舞、上民族团结课、办民族团结进步广播站……”,而这些,也都真正做到了民族团结进校园、进课堂、入心入脑,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团结友爱的格桑花,盛开在玉树的草原上,阳光总在风雨后,灾后崛起新玉树,温情和友谊,遍地流淌……”这是玉树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操中的歌词。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活动,玉树州组织玉树民间舞蹈艺人和各学校舞蹈教师,以玉树传统康巴舞蹈为基础,结合第七、八套课间广播体操,编排了一套民族团结进步课间操,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9月26日下午,在学校的综合楼阶梯教室里,一堂丰富有趣的民族团结进步课正在进行。
副校长伊西才文拿着自己的教案,给初三年级的学生讲起了《各民族共同开发保卫祖国疆域》。当讲到江孜保卫战时,他还给学生们点击播放了红色电影《红河谷》。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活跃,在课堂互动中,他们会主动发言,讲述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例如隆宝湿地、勒巴沟等等。”伊西才文说。
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广播站”也成了孩子们感受民俗、民风的途径之一。不同民族的播音员聚在一起,听民族故事、讲民族风情、欣赏民族音乐、说民族政策……
携手浇灌团结之花
当然,说起学校开展的特色活动,不得不提学校组建的民族团结进步合唱团和民族团结舞蹈队。
合唱团自2012年组建至今,目前有30名成员。平时,会有老师负责大家的排练。《再唱山歌给党听》《妈妈啊,妈妈》《打墙歌》……这些都是她们平时练习的曲目。
记者在荣誉展览室里,看到了许多由这两支队伍获得的荣誉。
“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精神风貌奖”、“玉树市建党93周年‘红歌传唱忠心向党’一等奖”、“2015年全国少年宫系统舞蹈展演优秀组织奖”……这些荣誉的背后,凝聚着各族师生的努力。
文艺队的成立,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学校的民族艺术教育异彩纷呈。
教育学者朱永新曾经说过:“一所好学校必须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有特色的学校。”
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校也因此在2016年先后荣获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特色教育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学校的民族团结艺术团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宫系统舞蹈展演中荣获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如今,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的师生,集合在民族团结教育的旗帜下,尽享着工作和学习的快乐。(刁永萍)
心 声
用心做好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青少年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因此,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更要把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在民族地区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进团结的作用。因此,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搭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帮助。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在学校开展创建活动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抓结合、树典型、促成效、推工作”的主题,通过看一部民族团结电教片、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举办一台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文艺节目汇演等八项特色活动,展示了学校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
在具体工中,玉树市第三民族中学坚持以增进信任和感情为导向,重在平时、抓在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激励各族师生更加坚定地高举爱国主义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学校民族团结事业健康发展。
在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时,各学校可以利用全国“民族团结月”的契机,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生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扶贫帮困等活动,以此提高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还可以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创作一组民族团结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发一本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做一面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板报、拍摄一部民族团结微电影等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各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刁永萍)
荣誉榜
守信创业真诚待人
“他是先进个人,是道德模范,获得过国家“十佳娇子”荣誉称号,并登上了“中国好人榜”,从2007年到现在10年的时间里,各种荣誉证书他几乎拿了个遍。”谈到秦怀寿,大家都肃然起敬。
1958年,秦怀寿出生在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何家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庭困难从小他就开始放羊讨生活,20岁时他用打工8年来积累的资金在乐都开了一家小饭馆。24岁时,风华正茂的他运用打工时积累和学习的水利水电工程技术,开始独立组建承包队,跟随水电四局从事水利水电行业的工程分包施工……
“今年60岁的他已经把曾经的‘包工队’发展成了拥有11个分公司,涉及养殖、种植、水电水利、房地产等11个领域的集团公司。”跟随秦怀寿打拼多年的郭万成谈到他的这位好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他创业宁可亏也要守信,待人真诚朴实。”
郭万成是收录在我省勘察行业库里的行业专家,走到哪里都不缺高收入的待遇,然而即使在秦怀寿这里挨训、扣工资他都愿意死心塌地跟着干,不仅是因为秦怀寿能干,其中还另有原因。
时间追溯到2010年,那时秦怀寿创办的集团公司不缺业务不缺钱。秦怀寿开发的“隆泰佳苑”小区一期工程也在此时开工。“当时住宅楼施工进入到了地基基础回填阶段,我是施工监理主要负责人。”郭万成回忆到,由于挖掘机操作员操作不当挖铲不慎撞到了构造柱。“说是撞其实用‘蹭’字来形容更合适。”在勘查现场后,郭万成确定构造柱未受到损坏只是略有点倾斜,属于安全范畴之内不会影响后续工程给房屋造成质量问题,所以就允许回填工作继续进行。
“这都撞歪了你还让继续施工,你这个监理是怎么当的!”让郭万成没想到的是他这位好友,风雨同舟的老兄弟秦怀寿竟然在众人面前发怒了,不仅要求返工还毫不留情的罚了他5000元钱。
“说真的,起初我非常生气,一是构造柱依然在可安全施工范围,二是作为好友没必要当着众人训斥我吧!”郭万成对记者说,在随后与秦怀寿的交谈中,他说:“老百姓买房的钱都是一辈子攒下来的,房子的质量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这让秦怀寿十分佩服。
在“隆泰佳苑”小区3号楼居住的叶万财说:“同样是繁华区,同样是2012年购的房,我的房子不仅质量高,而且价格比我朋友的房子每平米低两三百元钱。”
“走在乐都区的大街上,十个人中至少有5个人知道秦怀寿的秦旺集团,并不是因为它的产业大,是因为这是个良心企业。”曾经采访过秦怀寿的海东电视台乐都站的记者应存业说,苦孩子出生的秦怀寿从来没忘过本。在企业涉足的养殖和种植领域,秦怀寿都是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农民,在给手下农民工开工资时他总是想着多给点,在参与公益活动时他总不愿意在名字前加上企业的名称。
“秦总的理念是:拉一把他们就会过得好一点;捐资助学是公益活动,如果有了商业的影子就扭曲了活动的本质。”应存业说。(李兴发)
身边的感动
社区更和谐日子更红火
“您的血压正常,很健康。”10月11日下午,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城北社区“四色服务队”的队员正在给辖区的居民量血压,小桌子周围还坐着几个老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询问高血压病日常需要注意的问题。
城北社区位于恰卜恰镇安居家苑小区。过去,社区周围都是老式楼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楼院小区变多了,四周商铺林立,十分热闹。
“小区环境非常好,早晨、傍晚年轻人打打篮球,老人们在小广场跳跳舞……”安居家苑小区居民安世梅笑着说。
10年前,安世梅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从乡下搬到了县城。一开始,她和楼上楼下的住户都不认识,平时也都是“点头之交”,而且还因为卫生间屋顶渗水的事,与楼上住户发生过争执。
“以前住在村里,有时端着饭碗能从西头吃到东头。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送些去品尝。碰到哪家遇到什么困难,不用招呼也都帮忙。”城里的生活虽然方便,但却少了点“味道”,那段时间,安世梅十分怀念原来住在乡下的日子。
改变从3年前开始。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家文明素质不断提升,邻里间相遇时,从微笑点头逐渐转变为寒暄交流。“渐渐地,邻里之间非常团结、和谐,尤其是帮忙看孩子、帮忙缴费这些事经常发生。”安世梅感慨道。
社区发生这样的改变,离不开一支服务队。
“现在居民都住进了楼房,如何让社区居民和谐相处,尤其是老年住户与年轻住户之间,我们社区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四色队四服务’最为成功。”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四色队指的是红色帮扶队、橙色宣传队、蓝色治安队、紫色文艺队,通过组建“四色队”,开展“四服务”,不仅有效激发了社区工作活力,提升了社区工作水平,还打造出了一张社区服务的新名片。
退休干部华毛吉是地地道道的恰卜恰人,多年来,她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持续改善的生活水平。2016年,华毛吉参加了服务队中的“橙色”宣传队,每逢活动,她都会跟随宣传队队员一起向居民宣传党的政策法规、民族政策等。
“我们这样做既是帮别人,也是帮自己。”她说,促进各民族团结和睦,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新闻上经常说要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平时也在向大家讲解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号召大家一起为社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社区虽小,但却肩负着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任。正如社区工作人员说的那样,“四色服务队”从居民身边小事出发,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体,也让各族群众聚集在一起,加深了各民族和睦团结,创建了和谐的新社区。